最近在門診遇到一位中年婦女,罹患乾癬三年多,期間接受西藥、照光甚至生物製劑治療,病情仍反覆發作。病患最近雙腿紅腫厲害,導致行走困難,上週五經介紹第一次來到我門診,原本打算收住院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治療,並在住院期間詳細檢查反覆發作的可能原因。因她不想住院,向病患說明可行作法後,決定暫時先不再使用任何西藥,改施予針灸耳醫治療和給予日常生活與飲食衛教。一周後回診,她的皮膚發炎與紅腫情況改善很多,行動也同時輕便許多。可惜我開給她的衛教菜單,她並沒有照做。期盼她這次能照單全收,以便得到更好的復原效果。
乾癬與治療
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病,典型的症狀是在腿、膝蓋、手臂、手肘、頭皮等出現很多的紅色斑塊且會癢。目前乾癬局部治療包括外用藥膏(皮質類固醇藥膏、維生素D3衍生物藥膏、A酸藥膏等)以及紫外線照光治療。因為乾癬也屬於免疫系統疾病,甚至會併發關節炎,因此全身性治療包括免疫藥物治療(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環孢靈Cyclosporin)以及生物製劑。雖然西藥只能治標,然而大部分的患者在上述藥物使用之下,皮膚炎和關節炎的情況都能控制良好。唯如果飲食不當、暴露化學物質、壓力、產生感冒或其他疾病、手術、和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就有可能導致皮膚反覆發炎。
針灸治療
依照中醫經絡理論,幾乎所有的皮膚病都可以依照以下原則來治療
1. 肺主皮毛,所以治療皮膚病,首選是肺經的穴位,如尺澤、孔最、列缺和魚際穴等,而急性病可以考慮井穴少商放血。
2. 諸般瘡瘍皆屬心,心火旺,則人體容易產生疾病,可選擇少海或神門等穴位。
3. 脾胃失和乃是眾多疾病的原因,因此可選脾經穴位如三陰交、血海或公孫;胃經可選足三里、豐隆、內庭、梁丘、解谿和陷谷。
4. 肝經可調節內分泌,穴位選擇如太衝、行間、中封、期門和章門等。
5. 腎經,因其循行經肝經、心經和肺經,且與膀胱經相表裡,可調整五臟六腑的機能,穴位選擇如湧泉、照海、築賓、太谿、水泉、陰都和通谷等。
以上治療原則,是依照當年針灸老師潘隆森醫師的指導,一般經絡治療以3-4條為主,穴位選擇依照遠端和近端穴位各取1-2個。
利用針灸治療的目的在於恢復氣血循環,以能快速緩解發炎疼痛,縮短療程,且可以調節人體的抵抗力。另外,除了針灸,平常也可以拔罐或按摩相關穴位。
耳醫
依照黃麗春老師的治療處方,耳穴的選擇有過敏區、肝膽、脾腎、肺大腸和內分泌等。另外,耳輪是我們的防衛免疫環,因此在耳輪上放血可以達到排毒、抗風濕、抗感染、抗發炎和提升免疫的效果。
上述案例只接受一次的針灸和耳醫治療,其發炎狀況改善許多,顯示她對於針灸和耳醫治療的反應還不錯。然而,如果沒有改善飲食、生活方式和環境,她的病情可能還是會反覆發作。故此,需要藉由功能醫學的原則來恢復她的皮膚健康。
功能醫學的原則
引起身體發炎的原因,大致上分為微生物、過敏原、毒素、飲食不良和壓力。因此透過包含飲食、營養補充劑、適當運動、生活方式和環境調整,再加上排毒等方式,來讓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調整生活環境
基因並無法決定我們是否會得慢性病,往往是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改變了基因表現的模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牙膏、指甲油、洗髮精、沐浴乳、護手霜、乳液、清潔劑等所含有的化學劑,或使用含雙酚A的塑膠盤裝食物,並放進微波爐加熱等,都會產生損害人體的化學物質。所以得好好確認生活環境是否充滿了化學物質。
飲食
生活在現代,我們必須了解何謂加工與垃圾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是導致營養不良的主因。此外,還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並了解真正完整的食物為何。
腸漏症
我們的腸道是體內最大的免疫器官,目前有一些學者認為很多疾病的產生與腸漏症有關,因此建議4R步驟療程來重建腸道的健康 (關於腸漏症,之後再找時間介紹)
第一步:排除 Remove
即排除所有食物過敏原或產生食物不耐症的飲食物質,一般常見含有麩質(常見在湯品、沙拉、醬料、穀片和餅乾等)、乳製品酪蛋白、大豆製品、花生、蛋和甲殼類等是常見過敏原或引起食物不耐的物質。目前市面上可以抽血驗IgE和IgG來辨別哪些食物是安全,那些則盡可能要避免。
第二步:替代 Replace
目的是補充身體缺乏的營養,並給予有益健康的食物。如進餐前先補充消化酵素或膳食纖維,以便促進消化吸收。而消化酵素可幫助分解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改善吸收功能。
第三步:培養 Reinoculate
補充益生菌來重建腸胃道菌叢,唯,目前市面上益生菌的產品眾多,因為每個人的基因都不相同,同一種益生菌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且菌種多也不一定好。因此,建議針對個人需求與體質來抽血配對,量身找出真正能調節免疫系統的菌種。目前國外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個人化益生菌能有效調節免疫系統,對於不同症狀的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甚至是系統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等都能獲得緩解。
第四步:修復 Repair
由於環境汙染嚴重,日常的飲食或許已無法達到營養均衡,因此適當補充營養素並不奢侈。
能夠強化腸道黏膜的營養補充劑,如硒(selenium,每日200-500微克)、鋅(15毫克)、鎂(每公斤6-8毫克)、維生素D (劑量需基於血液測試結果,目標是30 ng/ml以上)、維生素C (建議至少每次服用1公克以上,急性期,劑量可加大直到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出現,此即為每天的最高劑量)、維生素B群、泛酸(維生素B5,500毫克)、維生素E (一開始每天400國際單位,每週增加一點用量,直到1200國際單位)、Omega-3脂肪酸(EPA和DHA,每天1000-3000公克,有抗發炎的效果)、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1-5公克和卵磷脂等。另外,輔酶10和N-acetylcysteine也可強化細胞完整性。
排毒原理
我們人體有五大排毒器官,分別是肝、腎、腸、肺和皮膚。肝臟除了是人體最大的化學工廠外,同時也是重要的排毒器官。肝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因此不管是因內因素或是外因素所生成的毒素都需要藉由肝臟來幫忙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一但當肝臟的功能受損時體內毒素便會快速累積。
肝臟排毒過程的第一步
由CYP450負責執行將毒素轉成可溶解的無毒物質,所產生的物質稱為中間體(intermediate),此為預備作為另一項化學修飾之用。
排毒過程的第二步
第二步是以稱為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共軛酵素(conjugases),來結合上述的中間體,以便能更有效率的送到血液,並成為尿液與糞便。而此共軛作用必須仰賴飲食中的營養供給。關鍵的營養素包括含硫的氨基酸(cysteine半胱胺酸)、glycine甘胺酸、微量礦物質鐵和硒,以及B群。
上述這些營養素都能在甜椒、胡蘿蔔、大蒜、洋蔥、西蘭花、南瓜、蘆筍、黃秋葵、花椰菜、青花菜番茄、馬鈴薯、菠菜、核桃、西紅柿等食物或透過補充品攝取。
氫氣和氫水
2015年有文章報導三個乾癬性關節炎病患,分別利用氫氣和氫水來中和氧化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結果呈現無論是使用氫氣或氫水,三名患者的關節炎和皮膚炎的嚴重度都有減輕,甚至皮膚的症狀在治療後幾乎消失。而發炎激素如IL-6, IL-17和TNFα在其中1-2位患者也有下降。作者認為使用氫氣或氫水,可以減少乾癬性關節炎相關的發炎反應,因此可以將其視為乾癬相關皮膚損害和關節炎的治療策略。
當然,這篇文章只是案例報導,還稱不上有足夠的醫學實證。然而,透過別人的實驗,或許我們可以思考,是否將來也能將氫氣或氫水列為治療疾病的策略之一。
總結
慢性病的崛起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常見,乾癬只是其中之一。發生的原因,除了本身基因敏感性之外,飲食、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會產生不同的失衡狀況。目前這幾年我的經驗是利用針灸和耳醫治療各種疾病,效果都還不錯,但如果沒有加上飲食、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病情往往會呈現拉鋸。
以上共勉之
參考文獻
Ishibashi T, et al. Improvement of psoriasis-associated arthritis and skin lesions by treatment with molecular hydrogen: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Mol Med Rep. 2015 Aug;12(2):2757-64.
留言
張貼留言